您的位置:首页 > 走进盐亭 > 史志天地

盐亭,界分巴蜀的兴旺与衰落

发布时间:2020-06-24 14:45 信息来源:县党史研究室 阅读人次:
分享到:
【 字体:  

盐亭,界分巴蜀的兴旺与衰落

九龙闲人

 

今天看盐亭的地理位置不再重要,貌似一个来自乡间的无名传奇,可在旧时,按历史掌故先生的说法:祖上也曾经阔过。盐亭,莫看今天是个窄溜溜,曾经还阔得不行。管过三台、射洪、蓬溪、遂宁,信不?其次,西充的三分之一县境是从盐亭分出去的,不信,且听我闲话盐亭。

一、出蜀通道,川北

唐宋时期,今盐亭县境有盐亭县、东关县、永泰(慰司)三个县级单位同属梓州。元朝武功盖世一统山河,不再需要那么多县,元至正二十年,东关、永泰二县并入盐亭县,属潼川府。按此三县在盐地域,分为安居、乐平、永贤三乡,现代盐亭版图基本成形。明清沿袭,略有变化的是边界乡镇的调整,如秋林被划归三台,富驿曾投归南部。

所以盐亭可谓是“东割永泰,南合东关”。今永泰乡、金鸡镇均有“旧县坝”一处,即原县城遗址。再加之隋朝的“西并高渠”,盐亭境内故城遗址多达八处,盐井上百口,寨山七十二处,盐亭之得名源于古巴蜀,你就晓得,沧海桑田,岁月变迁,历史悠远的盐亭曾经的繁华与落寞。

盐亭之地理,志载其形胜曰:“千山雄峙,万壑竞流,介潼绵果阆之间,居然锁钥,远西秦北燕之道,俨若咽喉。东永泰而南东关,幅员之错布如绣,左弥江而右梓水,襟带之回绕若环。”

潼绵果阆,即说盐亭介于潼川府(三台)、绵州、果州(南充)、阆州(保宁府)的四府交界之地,说偏倒也真偏,四不管之地。说重要也重要,俨若咽喉”,从川北来成都,一条金牛道经剑门关走梓潼,一条是米仓道西线,过盐亭,可接巴中南江的米,也可经阆中由古嘉陵水道接广元。由盐亭、三台、中江线抵成都这是一条进出四川的通道。省道“唐巴公路”的古代版,当然也是潼川府至保宁府的古驿道。盐亭为此道之要冲。

按说出川的古道左有通过剑门关的金牛道、右有翻越米苍山的米苍道。一般情况下都不该路过盐亭。从历史上很多故事中我们找到了答案,即金牛道本身的重要性与脆弱性。

金牛道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下险关剑门关;有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古代高架桥:栈道。故每到战争时期,两方首先想到的便是控制金牛道,控制不住的便会火烧栈道、堵塞关隘作为最后的防守手段。汉如此;唐如此;宋如此;明亦如此。

每每战争时期金牛道毁堵,盐亭便成了出蜀的当道口,横遏川北,居然锁钥。张飞镇巴,考察阆中至成都的地形,唯在盐亭富驿依山形地利新建关隘,作为一种巴州失守之后的准备。后人于此地建有恒侯庙,有“威镇雄关”的牌匾。这便是富驿“雄关”的由来。“川北锁”,南过盐亭,皆低山浅丘,一马平川的成都平原,蜀中再无险可守。

二、梁魏争边,高渠保障  

 

据蜀学大师蒙文通研究,盐亭曾经两个时期在历史上处于非常重要的军事前线。一是古巴蜀时,二是南北朝时期。

盐亭西北部在汉朝归属广汉郡的涪县,东南属广汉县。这是盐亭最早归属绵阳这边管辖的开始。随后的两晋与南北朝阶段,盐亭境内郡县林立,侨县与实县并存。盐亭历史上被这些乱世小国抬升为郡级单位,先后有西宕渠郡、北宕渠郡、盐亭郡、高渠郡出现。

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二年(公元224),分广汉郡四县广汉县、郪县、五城县、德阳县置东广汉郡。东广汉郡治一说治郪县今三台郪江镇),一说治广汉县(治今射洪柳树镇的通泉坝)。但在《舆地纪胜》与光绪版县志“在盐亭东北十五里”,有广汉县故城之说。舆地纪胜》是王象之编纂南宋地理总志,对于州县沿革、风俗形胜、人物古迹皆着重记述,有很强的可信度且又被清版县志采纳,不得不慎重对待。即东广汉县,曾在盐亭东北十五里设治,这是合理的。

今有准确记载的建县历史是:东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圣谕将万安县治所迁至潺亭,称为万安县,设县治于灵江东近盐井处,仍名万安县。是盐亭建县之始。以此为依,盐亭境内建县1600余年。

南朝刘宋文帝元嘉十九年(公元442)于今盐亭县毛公乡许家坝侨置宕渠县(原宕渠县在今达州渠县境内)和西宕渠郡,领县四。齐志西宕渠有东关县(今金鸡东关县建县之始),梁魏时废。梁大同元年(公元535)改西宕渠郡为实郡,仍名西宕渠郡是为县境州郡建置之始。又分广汉县新置北宕渠郡于灵江之东盐井亭置潺亭县,作为北宕渠郡郡治。

南北朝“梁魏争边”,曾一度将边界横亘在今绵阳游仙与涪城之间,沿三台绵盐路一线走盐亭与南部交界。反复争夺近三十年,边界线以盐亭南北为界。具体表现就是南朝梁国,公元554年梁元帝承圣三年、西魏恭帝元年)因潺亭境内多盐井,盐卤出产丰富,以井为名,同年改郡县俱名盐亭。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盐亭县”名称与“盐亭郡”。

北周继承西魏版图,继续在盐亭挺进桥头堡,为巩固取得的西川土地,北周保定初(公元562)北周在负戴山下建高渠郡、(高渠)县时,两城以盐亭水(弥江、灵江)为界,东西对望,两岸对峙。高渠郡即今县城址高山下。蒙文通主张盐亭史上不存在“北宕渠”,认为宕渠即高渠,故古今相传,盐亭原来叫高渠,是这个原因。实际上是先有盐亭,后有高渠。盐亭郡及盐亭县是南朝梁国建立,高渠郡及高渠县是北朝北周所筑,最后由隋朝完成大一统,开皇三年(公元583)将高渠郡废为县。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县亦废,并入盐亭。所谓“西并高渠”是也。

南北争边,造成盐亭人口流失,土地荒芜。故隋时很多世家大户迁入盐亭置业。像唐朝宰相李义府、使相严震,皆在时由其祖父定居盐亭,赖盐亭古有盐业蚕桑之利,殷实成一方世族。其中严震一家,节度使三名,进士七人,地方州县级官员无算,成为诗圣杜甫都不由得叹服与长歌意无极的“蜀中多名士,严家聚德兴”的唐朝蜀中第一世家:严震一家。

盐亭南北分裂,两岸对峙的历史,不仅界分巴蜀的兴旺与衰落,更是当时国家战争与统一的缩影。

 

三、雄镇边关   界分巴蜀

 

盐亭得名,一字源于盐,一字源于亭。因于古巴蜀时期盐井与潺亭,你说得名久远不? 关于盐亭的古巴蜀时期记载,志载有此句二:

一是“古为土著賨(cónɡ人,巴之板楯(shǔn)蛮说明盐亭早曾为巴人所据,《华阳国志·巴志》称: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代纣,前歌后舞也。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巴国强大的时候,连楚国都受他吊打。与蜀国有时互掐,有时联合起来瓜分其它小国。巴人渔猎为生,长于制盐。今盐亭境内仍有许多山洞被称“蛮子洞”,今人将盐称为盐巴,都因于巴国。莫看盐亭现在较为落后,要在古时,按流行话来说,咱家中是有矿的。盐亭嘛,当然产盐了。巴人在盐亭境内开发了盐井,制作岩盐。

楚国逐渐强大,驱赶巴国的疆域不断向西迁移。《华阳国志·巴志》:巴子时虽都江州(重庆),或治垫江(合川),或治平都(丰都),后治阆中。其先王陵墓多在枳(涪陵)巴国不断西迁,吞灭充国等小国,最后定都阆中。严重引爆了与西边大国蜀国的矛盾。

二是:古蜀国时,诸甸男卫及其后裔就在这里画地筑城,进行卤盐的开采和栽桑养蚕”。蜀国早就吞并,与巴争战,夺取了盐亭一带的土地与盐井,侯、甸、男、卫,是四种奴隶制的服役制度。侯、卫两服是服兵役的,甸是生产的,男是服劳役的翻译一下就是:在古蜀国时,各种服兵役、劳役、谣役的人员及其后裔就在盐亭这样的巴蜀边境上划地筑城,进行卤盐的开采和栽桑养蚕等生产。盐亭境内本有巴人建有盐井亭,因采盐而兴,蜀人在盐井亭周边汇聚而居,故后面东晋的万安县治、南朝梁时北宕渠郡郡治潺亭县治,皆建于此。

《华阳国志·巴志》:秦惠文王与巴、蜀为好。蜀王弟苴侯私亲于巴。巴蜀世战争,周慎靓王五年,蜀王伐苴侯。苴侯奔巴。巴为求救于秦。秦惠文王遣张仪、司马错救苴、巴。遂伐蜀,灭之。

这个时期的盐亭刚好处在巴、蜀与苴(蜀辖地)三地之间。蜀国在今县境内弥江(古称潺水或盐亭水)建烽火亭, “亭候(注意侯与候的区别)”,用于观察敌情和守备,称为潺亭。是为蜀国边境前沿重镇。本邑前贤蒙文通《中国古代民族史讲义》中的巴蜀分界篇,古代巴蜀两国最后是沿涪江流域边线分的界,大致就是今天剑阁、盐亭、射洪、蓬溪、潼南直至隆昌、江安一线。线以东,为巴,以西为蜀。

蒙文通大师曾语“秦汉之世,亭有二制,一为乡亭,一为边境之亭候。潺亭殆蜀境邻巴之亭候耶。”亭候,是先秦时期边境上用以瞭望和监视敌情的岗亭、土堡。但若就此只把潺亭理解成古巴蜀两国边境上的一座烽火亭,显然狭碍了点。

乡亭是警区兼邮局的功能。那么边境上的亭候,是规模更大的“边境警备区”,类似今天的军区(战时即为战区)。执行着国家的前线警备、边境防御、对敌侦察、情报收集、战略进攻等综合军事功能。同时兼具边地开发,安置流民、卤盐开采栽桑养蚕的政区功能。“早在古蜀国时,诸侯甸男卫及其后裔”就在潺亭生活。秦汉皆为潺亭蒙文通《汉潺亭考》言:梁以上盐亭原为潺亭,此殆后人妄改之失。

那么蜀国这个“潺亭边区”有多大的纵深面积呢?

《寰宇记》言:梓州,禹贡梁州之域,秦为蜀国盐亭地。就是后来梓州差不多都属潺亭边区的面积,包括今盐亭、三台、射洪、蓬溪、遂宁等。意思巴与蜀的正面盆地边境线都基本囊括了。如《蓬溪建置沿革》述“秦灭蜀置为郡,东境涪水之涯有盐亭焉,民赖井盐之饶……广汉、皆秦盐亭地属广汉郡,西部于益州”可以佐证。

这显然是盐亭在历史上版图最辉煌的时代。

2018年底绵西高速将通车,会在盐亭腹地与成巴高速十字交叉,一改盐亭几百年的偏僻,盐亭,显然又要界分巴蜀大地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