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规划信息 > 规划计划

中共绵阳市委关于制定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1-02-10 11:53 信息来源:中共绵阳市委 阅读人次:
分享到:
【 字体:  
中共绵阳市委关于制定
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020年12月23日中国共产党绵阳市第七届
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共绵阳市委七届十次全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全面分析“十四五”时期绵阳历史方位和阶段性特征,深入研究事关绵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就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绵阳新征程



1.“十三五”时期绵阳发展的主要成就。“十三五”时期是绵阳决胜全面小康取得决定性成就的五年,是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治绵兴绵取得重大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市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开创了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一是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地区生产总值预计突破3000亿元大关,连续跨过两个千亿元台阶,在全国城市排名由120位上升至93位、时隔14年重返全国百强。二是科技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一批重大国防科技项目建成投用;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预计达到440家、增长175%;R&D经费投入强度保持6.5%以上,11个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位居全国城市前列。三是全面深化改革纵深推进。全国推广的全创试验经验中绵阳贡献近1/6;36项改革经验入选国省典型案例;获得国务院三项督查激励,位居全国地级市第2位。四是开放合作取得历史性突破。建成和在建高速公路里程由全省第11位跃升至第3位,绵阳机场跻身全国机场50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综合保税区获批设立;引进京东方、惠科等百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并建成投产。五是三大攻坚战成效显著。22.7万农村贫困人口提前一年实现脱贫;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取得积极成效。六是区域发展更加协调。“一核”引领、“两翼”支撑、“三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一城双心、组团协调”城市发展新格局加速构建,“重构一环、贯通二环”全面实现;县域经济竞相发展,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由78.1%提升至81.4%。七是文化事业和产业繁荣发展。蝉联四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绵古创新之印”城市标识彰显城市底蕴,“一个枢纽基地、三条精品线路、全域旅游示范区”文旅发展格局初步构建,文化强市旅游强市建设融合推进。八是全面依法治市取得重大进展。地方立法权有效行使,颁布4部地方性实体法规;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扎实推进,城乡基层治理能力全面加强;法治绵阳平安绵阳建设成效明显。九是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37.9%、43.6%,累计城镇新增就业达27.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从3.9%下降到2.74%,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教育事业发展硕果累累,健康绵阳建设成效显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十是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进一步严明,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分层分类推进,干部队伍和党风廉政建设全面加强,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更加巩固。

  

五年取得的显着成绩,最根本的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科学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特别是对绵阳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最关键的是有党中央亲切关怀和省委坚强领导,中国科技城建设得到了空前重视、空前支持;最重要的是市委始终把握发展规律、抢抓发展机遇,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朝着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的奋斗目标坚定前行,坚持在服务国家战略中谋求自身发展、坚持在保持定力中抓好发展第一要务、坚持在改革开放中增强发展动力活力、坚持在保障改善民生中增进人民福祉,着力推进中国科技城建设实现新突破、着力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体系、着力构建“一核两翼、三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着力建设西部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着力推进民生福祉得到新改善,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绵阳新征程积蓄了战略动能、奠定了坚实基础。

  

2.新发展阶段绵阳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和阶段性特征。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

  

今后五年,是绵阳抢抓国省系列重大战略机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绵阳的关键时期。绵阳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专门对绵阳科技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绵阳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第十四次会议明确了新阶段绵阳科技城发展目标定位,省委省政府全力支持高水平建设绵阳科技城,绵阳科技城建设得到空前重视、空前支持,绵阳发展的战略支撑将更加有力;“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绵阳发展的战略动能将更加强劲;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新一轮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全省加快形成“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格局,绵阳发展的战略位势将更加凸显。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然是绵阳的最大市情,经济总量不大、发展质量不高仍然是绵阳的最大问题,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社会治理等领域还存在短板弱项。面向未来,全市上下必须胸怀两个大局,深刻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保持战略定力,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3.二〇三五年绵阳经济社会发展的远景目标。展望二〇三五年,绵阳将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科技城建设国家战略目标基本实现,西部现代化强市基本建成。经济实力显着增强,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现代产业体系健全完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西部先进制造强市、西部现代服务业强市、西部现代农业强市基本建成。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显着增强,交通强市基本建成,更高水平参与国际国内经济合作,对外开放新优势全面提升。城市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市品质进一步提升,Ⅰ型大城市基本建成。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前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科技城基本建成。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西部教育强市、人才强市基本建成。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生活环境更加宜居,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生态强市基本建成。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显着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法治绵阳、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平安绵阳建设达到更高水平。

  



二、“十四五”时期绵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原则和主要目标



4.“十四五”时期绵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特别是对绵阳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深入实施“一核两翼、三区协同”战略部署,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社会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绵阳开好局、起好步,推动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5.“十四五”时期绵阳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建设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升全市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激发全市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建设提供磅礴力量。

  ——坚持新发展理念。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定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引领全市经济社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为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建设提供重要指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牢固树立“对内靠改革、对外靠开放”理念,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坚决破除一切制约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以改革破解发展难题,以开放拓展发展空间,为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建设提供强大动能。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胸怀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为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建设提供方法路径。

  ——坚持推进依法治市。坚持依法治市、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绵阳、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加快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为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6.“十四五”时期绵阳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锚定二〇三五年绵阳经济社会发展的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环境和阶段性特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实力再上台阶。经济持续平稳增长,保持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大幅提升,发展质效明显提高,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取得新突破,西部经济强市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创新能力大幅跃升。创新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服务保障国防建设能力明显提升,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增强,中国科技城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国际影响力显着提升,国防军工科研生产重要基地、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基本建成。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外联内畅、通江达海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构建,“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态势更加巩固,西部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基本形成。

  ——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西部文化强市旅游强市基本建成。

  ——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环境治理效果显着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更加优美。

  ——民生福祉显著增强。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得到更好满足。

  ——治理效能明显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更高水平的法治绵阳平安绵阳建设扎实推进,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取得新成效,社会治理新格局加快形成,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三、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高水平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四个面向”,着力打造国防军工科研生产重要基地、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

  7.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全力服务保障在绵科研院所、企业、高等院校建设发展,支持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建设。完善重大科技项目协作配套体系。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深化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强化战略性、前沿性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推动在核科学技术、空气动力技术、航空动力技术等领域保持领先优势。争取国家在绵布局建设国家实验室和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以及重点科研机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支持在绵科研生产单位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与成都、重庆共建中国西部科学城,打造成渝绵“创新金三角”,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8.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创新体制机制,持续完善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政策制度体系。整合资源要素,围绕技术、资本、信息、人才、设备设施等领域,推进共通共用、共建共享的示范平台建设,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在绵建设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提升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四川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等市场化运营水平。促进科技协同创新,发展先进适用技术,推动工业领域标准通用化,推进前沿技术产业化应用。鼓励支持在绵科研院所发展孵化器、产业园,聚焦核技术应用、北斗卫星应用、空管、新型功能材料、激光等优势领域,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力度,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技术产业集群。

  9.建强科技创新主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规模“双提升”行动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涌泉计划”,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引领重要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企业。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围绕北斗卫星导航、信息安全、智能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建设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吸引聚集科研院所、知名高等院校及大型企业在绵设立分支机构。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10.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开展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开展科技项目“揭榜制”和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优化完善科技评价机制和科技奖励制度。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扶持培育和引进集聚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运行规范化的科技中介机构和科技成果运营机构。健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支持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推动组建中国科技城政策性科技银行。健全“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孵化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知识产权运营,争取设立国家级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11.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建设更有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公共服务能级,争创国省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引进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扩大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加强重点关键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基础研究人才、产业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青年技能人才队伍。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深化科研放权赋能改革,扩大科研自主权,扩大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范围,深化科技成果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等改革。

  12.加快建设绵阳科技城新区。按照“四区一新城”空间布局,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绵阳科技城新区,打造中国科技城建设的核心载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以科技创新全链条为主线,积极探索和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创新活跃的科技新区。推动先进制造业高端延链发展和现代服务业集群集聚,加快建设业态高端的产业新区。探索城市建设新模式,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的城市新区。创新绵阳科技城新区管理体制,授予与新区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管理权限,推动新区与周边区域协同发展。
 


四、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建设全省经济副中心和西部经济强市。


  13.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和食品饮料等六大重点产业加速转型升级,加快提升新型显示、智慧家庭、新型功能材料、5G、北斗卫星应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等六大创新产业发展能级,加快构建“6+6”先进制造产业体系,建设西部先进制造强市。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先布局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核技术应用等未来产业,持续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先进制造业态,同步推进新兴产业规模化和传统产业新型化。制定实施制造业建链强链行动计划,增强制造业全产业链优势。深入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领航计划”、单项冠军企业培育“登峰计划”,培育梯次衔接的先进制造企业群体。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产业功能区,促进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加强标准、计量、专利等质量体系和能力建设,推进质量提升和品牌创建行动。

  14.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以科技服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电子商务、会展业、文化旅游、健康养老、人力资源服务为重点和商贸流通业为支撑的“8+1”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和西部现代服务业强市。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引导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健康发展,大力培育现代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新载体。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深入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布局一批功能特色鲜明、辐射带动力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15.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建设网络强市、数字绵阳、智慧社会。引导支持重点企业加快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持续建设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生产线、智能工厂、智能园区。拓展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教育等行业应用,加快构建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壮大数字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深入实施企业上云工程。扩大基础公共信息数据有序开放,推动公共服务数字化,探索建立数据流通制度规范,保障数据安全,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五、加快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增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支撑能力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原则,加快补齐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短板,布局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全面赋能和强力支撑高质量发展。

  16.打造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对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深入推进交通建设攻坚,构建外联内畅、通江达海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建设交通强市。拓展对外开放通道,建成成兰铁路(绵阳段),开工建设绵遂内铁路、成都至三台至巴中铁路,规划建设重庆至遂宁至绵阳高铁。建成投运南郊机场T2航站楼,推进绵阳机场迁建,加快建设通用机场。建成九绵、广平、中遂、G5成绵广扩容、绵苍等高速公路,推进三大、南盐、茂盐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畅通内部交通网络,加快国省干线提档升级,推进县域间骨干路网建设,推进中心城区到县(市)快速通道扩容改造或第二快速通道建设。推动铁路、公路、航空等实现货运多式联运和“无缝衔接”。

  17.强化能源保障能力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输变电设施布局,促进主网架提档升级,着力补强配网短板。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升农村地区供电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快天然气储气设施及能力建设,构建多层次天然气储备体系。

  18.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建成开茂水库、沉水水库、引通济安工程,实施武引灌区、人民渠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和备用水源建设,推进城乡供水工程一体化规模化。实施涪江干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工程。加强涪江干支流控制性水利枢纽和河堤建设,提高防洪标准。

  19.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布局信息基础设施,推进5G网络、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布局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布局融合基础设施,应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实施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建设城市智能交通体系,推进北斗卫星导航在安全、交通、旅游等领域深度应用。



六、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建设西部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坚定不移推动更深层次改革,着力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动力活力。坚定不移实行更高水平开放,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合作格局,以全面开放拓展发展空间。

  20.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加快全市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资国企。推动商业类竞争性国有企业向实业集中、向主业集中,增强商业类功能性国有企业筹融资能力、加快市场化转型,提高公益类国有企业公共服务可及性、公平性。有序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加快推进职业经理人制度,健全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依法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和自主经营权,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健全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政策措施。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弘扬企业家精神。

  21.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支持建设用地资源向重点区域倾斜。引导劳动力要素有序流动,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挂钩。深化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革,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加快普惠金融体系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切实优化金融信贷环境,提升直接融资比重。加速在绵各类技术市场扩容提质,提高技术转移专业服务能力。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和诚信守法,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统一市场。

  22.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着力打造国内一流、四川领先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最多跑一次”改革,持续推行重点招商项目和重点企业“服务绿卡”制度。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深化企业集群注册登记和证照分离改革。在项目投资审批等领域推行承诺制。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持续推进“互联网+监管”“双随机一公开”。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和知识产权侵权行为。落实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畅通参与政策制定渠道。加快建设数字政府,深化政务公开,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深化在绵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改革。建立健全规范化常态化政商沟通机制,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23.实行更高水平开放。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深化与成都平原经济区城市一体化发展。争取中国(绵阳)科技城纳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区范围,推进综合保税区提档升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提质增效。促进全市各类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开展“亩均论英雄”综合评价。进一步提升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专业化、市场化水平。培育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突出招大引强、招新引优,围绕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开展精准专业化招商,承接优质产业转移。推进技术、装备和服务等加快“走出去”。依法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24.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粮油、畜禽水产、林果、蔬菜、中药材、休闲农业等六大重点产业,大力培育优质生猪、涪城麦冬、水稻种子、优质禽蛋、优质蜜柚、优质魔芋、优质核桃、优质厚朴、优质藤椒、平武天麻等十大主导产品,构建“6+10”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建设西部现代农业强市,争创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建设智慧农业。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打造西部现代种业强市。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开展粮食节约行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和质量安全监管,加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与产业化利用。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推广“沃野绵州”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工程。积极争创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一批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优质粮食产业基地、生猪保障基地和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25.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高水平开展村庄规划设计,持续优化乡村布局,加快建设一批体现绵州文化、川蜀特色的美丽宜居乡村。健全乡村振兴多元投入保障机制,提档升级乡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居民饮用水保障能力,推动“四好农村路”提质扩面和乡村客运“金通工程”全面实现。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加强特色村落和古村落保护利用。提升农房建设质量。持续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加强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农村实用人才、乡村企业家,发挥新乡贤作用,完善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机制,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26.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改革,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争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

  27.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区域帮扶机制,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接续推进脱贫区域发展。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加大对脱贫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持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推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区域发展,增强其巩固脱贫成果及内生发展能力。深化定点帮扶、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工作。



八、大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形成“一核两翼、三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增强中心城区发展能级,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能力,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版块。

  28.增强区域发展支撑能力。强化“一核”辐射带动和极核引领,促进人口集聚、产业集群,引领带动周边协同发展,培育区域经济核心增长极。壮大“两翼”骨干支撑力量,做大产业规模,提升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打造县域发展新引擎,构筑绵阳北向西出和南向东出的战略支点。统筹“三区”错位发展、协同发展,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发展、土地高效利用,拓展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框定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打造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健全完善合作互助、利益共享等区域协同发展体制机制。

  29.提升中心城区发展能级。坚持新区有机生长、组团协调发展、旧城双修更新同步推进,不断拓展城市空间、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增强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按照“300平方公里、300万人口”规划建设中心城区,加快建设Ⅰ型大城市,推动双中心、组团式发展,实现组团内部产城融合、组团之间均衡发展。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城市风貌塑造,加强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有序推进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系统推进排涝除险、蓄水空间、消防安全等设施建设,打造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

  30.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产业培育提速、城乡建设攻坚、改革开放突破、民营经济提振、生态环境优化、社会民生促进“六大行动”,持续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宜居县城建设行动”,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统筹推进县城功能完善、品质提升、特色塑造,争创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城。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推行公租房货币化和实物保障,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九、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



  找准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坐标定位和比较优势,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坚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全面融入国内统一大市场,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31.着力畅通经济循环。发挥绵阳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优势,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破除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加强与周边城市协调联动,深化与东部沿海地区交流互动,参与国际分工合作,推动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健全现代流通体系,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依托皂角铺铁路物流基地,加快建设科技物流产业园,打造绵阳国际铁路物流港。

  32.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把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紧扣“一极两中心两地”战略目标找结合、求协作、谋发展,加快推动把国家战略势能转化为绵阳发展动能。立足四个发展定位,聚焦四个主攻方向,深入实施八大行动,强化与成都、重庆的协同联动,开展跨区域合作,全面增强城市经济承载、人口吸纳和综合服务功能,加快把绵阳建成市场主体高层次、经济聚集高强度、城市发展高能级的成渝地区副中心城市,持续提升绵阳经济影响力、区域带动力和全局贡献力。

  33.全面促进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发展服务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以质量品牌为重点,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培育跨境消费、体验消费、定制消费等新业态,推广应用直播电商、社交电商、无接触交易服务等新模式,发展小店经济、夜间经济、网红经济等消费新热点。开拓城乡消费市场。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营造放心舒心消费环境,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

  34.拓展投资空间。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和稳增长的关键作用,谋划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支持有利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鼓励民营企业、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金融、医疗、养老等领域,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十、着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



  坚定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提升文化软实力和社会文明程度,加快建设西部文化强市。

  35.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两弹一星”、抗震救灾等伟大精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健全志愿服务体系,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建设更高水平的全国文明城市,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绵阳”。

  36.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等事业。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推出一批反映绵阳历史文化和时代精神的文艺精品。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建强用好市县级融媒体中心。提升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施公共文化场馆提升计划,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推进网络内容建设和智慧广电工程。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实施红色文化、“三线建设”文化、禹羌文化、白马文化、三国文化等保护发展重点工程。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建筑等保护利用。持续办好重大文化交流活动。

  37.大力发展文旅经济。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挖掘转化绵阳历史、民族民俗和现代科工等文化资源,培育文化龙头企业,打造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深化拓展“一个枢纽基地、三条精品线路、全域旅游示范区”文旅发展新格局,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发展都市旅游、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培育更多天府旅游名县、文旅特色小镇、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等文旅品牌,加快建设西部旅游强市。



十一、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切实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38.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清洁生产,加快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清洁能源产业。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多元投入长效机制,健全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推广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和新材料环保建材。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鼓励绿色消费和绿色出行,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39.持续改善环境质量。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强化生态环保督察考核,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监管网络和预警指挥体系建设。深化大气污染防治,推动城乡空气质量全面改善,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深化水污染防治,推进流域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水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补齐农村生活污水处置能力短板,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果。深化土壤污染防治,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加强白色污染治理,实施重点区域土壤整治工程。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严格实施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强化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加强环境风险管控。重视新污染物治理。

  40.加强生态系统保护。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协同推进长江上游生态保护修复。落实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实施涪江、安昌江等重点流域生态修复工程。推行林长制,推进大规模绿化绵州行动,建设更高水平的国家森林城市。开展重要湖泊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各项举措。推进跨区域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协同立法和联合执法。

  4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和确权登记。建立健全能源、水资源消耗和建设用地总量与强度“双控”制度。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和循环利用,实施节能节水行动,严格执行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推动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加强矿山综合整治,提高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水平。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



十二、大力发展民生和社会事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42.强化就业优先。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统筹推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残疾人等群体就业创业,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加强农民工就业保障服务,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就近就业。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

  43.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促进教育公平,优化配置城乡教育资源。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加快公办幼儿园建设。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打造西部高中教育优质品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双一流”建设,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等事业。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44.推进健康绵阳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实施健康绵阳行动。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持续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打造川西北区域医疗中心。健全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和职业病防治机制,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推进分级诊疗和医院管理考核,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完善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使用制度。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支持社会办医。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建设中医药强市。推进医养结合,大力发展健康产业。提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残疾康复服务质量,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巩固全国卫生城市建设成果。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和设施,大力发展群众体育。推进体教融合,积极发展竞技体育。

  45.筑牢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健全完善全覆盖、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落实社保转移接续、异地就医结算制度。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健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发展社会福利、慈善、助残等事业。坚持男女平等,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健全老年人、残疾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群体的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加快托育事业发展。实施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推动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协调发展,强化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探索建立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推动公共场所、互联网应用等全龄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建设老年友好型生活环境。



十三、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绵阳和平安绵阳



  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施策,把安全发展贯穿绵阳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深入推进依法治市,有效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着力夯基础、建机制、提能力、强治理,构建安全保障和现代社会治理体系。

  46.深入推进依法治理。坚持法治绵阳、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维护宪法权威、扞卫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地方立法工作格局。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发挥行政复议执法监督作用。深化落实诉讼制度改革和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构建规范高效的制约监督体系,增强执法司法公信力。深入开展“八五”普法,健全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47.加快平安绵阳建设。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扞卫中国科技城政治安全。加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强化全民国防教育和国防动员能力建设。维护地方金融安全,强化政府债务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强化生物安全保护,提高食品药品等关系人民健康产品和服务的安全保障水平。加强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等领域监测预警和防御能力建设。推行巨灾保险,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扫黑除恶长效常治机制,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深入开展禁毒人民战争。扎实推进防艾综合治理。

  48.提升城乡基层治理能力。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扎实做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深化街道和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探索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城乡接合部新型社区等有效治理新机制。扎实开展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



十四、全市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而努力奋斗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49.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坚决确保党中央、省委和市委决策部署有效落实。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持续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政策措施的工作机制。发扬斗争精神,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建强各级党组织,增强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锲而不舍正风肃纪,坚定不移惩治腐败,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50.加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根本政治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权,加强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支持和保障代表依法履职,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坚持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强化委员责任担当,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优势和作用,进一步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大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支持力度。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全面贯彻党的侨务政策。完善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运行和监督机制。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激发全市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51.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好干部标准,围绕中心大局选好干部配优班子。强化干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能力和水平。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健全完善干部担当作为激励、容错纠错机制,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

  52.建立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全面落实规划建议的部署要求,统筹编制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加强规划衔接,形成规划合力。完善规划推进机制,细化规划纲要年度计划,实行项目化清单化管理。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机制,加强规划实施效果评估、督导和考核,提高规划执行力和落实力。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前景光明。全市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同心同德、顽强奋斗,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绵阳新胜利,推动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建设迈上新台阶!